臭氧是十九世纪中叶发现的一个动态不稳定气体,在常温常压状态下呈淡蓝色,有刺激性气味,可自行分解为氧气,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在机体内可产生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作用于机体组织细胞,具有杀灭细菌、消炎镇痛的作用。
医用臭氧用于消毒和治疗疾病已经存在了150多年,主要用于治疗感染、创伤和多发性疾病,已被证实有显著的疗效。
我国从2000年左右引入这项新的治疗技术,目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臭氧不仅用于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疼痛等病症,对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也有明显的效果。
急性骨骼肌损伤是人们在运动锻练和体育训练中的常见损伤之一,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骨骼肌损伤后,损伤的局部首先出现肌纤维结构的破坏、变性甚至坏死,随之致炎因子和炎症细胞浸润至骨骼肌损伤的部位。炎症因子在骨骼肌损伤处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其一方面吞噬已经坏死的细胞和受损的细胞碎片。另一方面,其可以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刺激肌卫星细胞(安静时处于休眠状态的,位于基底膜和肌膜之间),使其活化增殖为新的肌管细胞,进一步发育成肌纤维,修复受损的肌纤维,参与肌肉的再生过程。骨骼肌损伤后,致炎因子以及炎性细胞对肌纤维的再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医用臭氧是由医用纯氧经过能精确调节臭氧浓度的臭氧发生器产生的,是纯氧和臭氧的混合物。Von Siemens于1857年发明了臭氧发生管,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臭氧技术的进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医生将臭氧应用于患者局部伤口感染的处理,发现臭氧不仅有抗感染的特性而且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为了推进臭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国际医学臭氧学(IMOS)于1999年在意大利成立。
臭氧于2000年在我国开始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骨关节疾病、缺血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腰推间盘突出、创伤及难治性溃疡、阴道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治疗,抗自由基防衰老等,应用方法有外用臭氧水或油、局部注射、直肠灌注、自血疗法等,其临床应用疗效得到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充分肯定。
医用臭氧的抗炎作用机制:(1)医用臭氧能够增加人体内一氧化氮(NO)水平,改善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2)臭氧可能刺激拮抗炎症的细胞因子产生,从而减弱免疫反应;(3)臭氧进入人体组织后,与水分合成过氧化氢,使体内过量表达抗氧化酶,中和炎症产生的活性氧;(4)臭氧具有氧化功能,使细胞内的a-synuclein蛋白增多,能明显提高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从而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的活性,使之不能进入细胞核内,因而使细胞不能表达致炎因子。
医用臭氧的止痛作用 疼痛是损伤部位产生磷脂酶A2、P物质等致痛物质引起。目前,专家学者认为臭氧治疗骨骼肌损伤疼痛的主要机制:(1)臭氧通过抗炎作用,抑制促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产生镇痛作用;(2)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时可起到类似中医针灸样的效果,诱导体产生镇痛物质,减轻疼痛;(3)医用臭氧局部注射到损伤部位可直接提高神经末梢的氧含量,而且可以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起到迅速止痛的作用。
氧化作用是指分子或原子间电子的转移,氧饱和作用是指氧分子数量增加。疾病的产生与恶化和人体内组织的缺氧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人体在缺氧的状态下条件致病菌容易侵袭引发感染。臭氧具有氧化和氧饱和双重作用,是已知可利用的最强氧化剂之一,并且臭氧的氧化作用和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适当浓度的臭氧注射治疗是治疗急性骨骼肌损伤的有效方法。
医用臭氧应用于骨骼肌损伤的临床研究,因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等优点,逐步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由于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应用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控制禁忌证。相信随着大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臭氧在临床骨骼肌损伤领域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文章摘自《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年3月第34卷第3期